- 產品介紹
微生物實驗室由準備室、洗滌室、滅菌室、無菌室、恒溫培養室和普通實驗室六部分組成。這些房間的共同特點是地板和墻壁的質地光滑堅硬,儀器和設備的陳設簡潔,便于打掃衛生。
二、微生物實驗室基本要求
(一)準備室
準備室用于配制培養基和樣品處理等。室內設有試劑柜、存放器具或材料的專柜、實驗臺、電爐、冰箱和上下水道、電源等。
(二)洗滌室
洗滌室用于洗刷器皿等。由于使用過的器皿已被微生物污染,有時還會存在病原微生物。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設置洗滌室。室內應備有加熱器、蒸鍋,洗刷器皿用的盆、桶等,還應有各種瓶刷、去污粉、肥皂、洗衣粉等。
(三)滅菌室
滅菌室主要用于培養基的滅菌和各種器具的滅菌,室內應備有高壓蒸汽滅菌器、烘箱等滅菌設備及設施。
(四)無菌室
無菌室也稱接種室,是系統接種、純化菌種等無菌操作的專用實驗室。在微生物工作中,菌種的接種移植是一項主要操作,這項操作的特點就是要保證菌種純種,防止雜菌的污染。在一般環境的空氣中,由于存在許多塵埃和雜菌,很易造成污染,對接種工作干擾很大。
1. 無菌室的設置
無菌室應根據既經濟又科學的原則來設置。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幾點:
(1)無菌室應有內、外兩間,內間是無菌室,外間是緩沖室。房間容積不宜過大,以便于空氣滅菌。最小內間面積2*2.5=5m2,外間面積1*2=2m2,高以2.5m以下為宜,都應有天花板。
(2)內間應當設拉門,以減少空氣的波動,門應設在離工作臺最遠的位置上;外間的門最好也用拉門,要設在距內間最遠的位置上。
(3)在分隔內間與外間的墻壁或隔扇上,應開一個小窗,作接種過程中必要的內外傳遞物品的通道,以減少人員進出內間的次數,降低污染程度。小窗寬1500px、高1000px、厚750px,內外都掛對拉的窗扇。
(4)無菌室容積小而嚴密,使用一段時間后,室內溫度很高,故應設置通氣窗。通氣窗應設在內室進門處的頂棚上(即離工作臺最遠的位置),最好為雙層結構,外層為百葉窗,內層可用抽板式窗扇。通氣窗可在內室使用后、滅菌前開啟,以流通空氣。有條件可安裝恒溫恒濕機。
2. 無菌室內設備和用具
(1)無菌室內的工作臺,不論是什么材質、用途的,都要求表面光滑和臺面水平。
(2)在內室和外室各安裝一個紫外燈(多為30W)。內室的紫外線燈應安裝在經常工作的座位正上方,離地面2m,外室的紫外線燈可安裝在外室中央。
(3)外室應有專用的工作服、鞋、帽、口罩、盛有來蘇兒水的瓷盆和毛巾、手持噴霧器和5%石炭酸溶液等。
(4)內室應有酒精燈、常用接種工具、不銹鋼制的刀、剪、鑷子、70%的酒精棉球、工業酒精、載玻璃片、特種蠟筆、記錄本、鉛筆、標簽紙、膠水、廢物筐等。
3. 無菌室的滅菌消毒
(1)薰蒸:這是無菌室徹底滅菌的措施。無菌室使用了較長時間,污染比較嚴重時,應進行薰蒸滅菌。可用甲醛、乳酸或硫磺薰蒸。
(2)噴霧:在每次使用無菌室前進行。噴霧可促使空氣中微粒及微生物沉降,防止桌面、地面上的微塵飛場,并有殺菌作用。可用5%石炭酸噴霧。
(3)紫外線照射:在每次使用無菌室前進行。紫外線有較好的殺菌效果。通常應開啟紫外線燈照射30~60min。
4. 無菌室工作規程
(1)無菌室滅菌。每次使用前開啟紫外線燈照射30min以上,或在使用前30min,對內外室用5%石炭酸噴霧。
(2)用肥皂洗手后,把所需器材搬入外室;在外室換上已滅菌的工作服、工作帽和工作鞋,戴好口罩,然后用2%煤酚皂液將手浸洗2分鐘。
(3)將各種需用物品搬進內室清點、就位,用5%石炭酸在工作臺面上方和操作員站位空間噴霧,返回外室,5~10min后再進內室工作。
(4)接種操作前,用70%酒精棉球擦手;進行無菌操作時,動作要輕緩,盡量減少空氣波動和地面揚塵。
(5)工作中應注意安全。如遇棉塞著火,用手緊握或用濕布包裹熄滅,切勿用嘴吹,以免擴大燃燒;如遇有菌培養物灑落或打碎有菌容器時,應用浸潤5%石炭酸的抹布包裹后,并用浸潤5%石炭酸的抹布擦拭臺面或地面,用酒精棉球擦手后再繼續操作。
(6)工作結束,立即將臺面收拾干凈,將不應在無菌室存放的物品和廢棄物全部拿出無菌室后,對無菌室用5%石炭酸噴霧,或開紫外線燈照射30min。
(五)恒溫培養室
1. 培養室的設置
(1)培養室應有內、外兩間,內室是培養室,外室是緩沖室。房間容積不宜大,以利于空氣滅菌,內室面積在3.2*4.4=14m2左右,外室面積在3.2*1.8=6m2左右,高以2.5m左右為宜,都應有天花板。
(2)分隔內室與外室的墻壁上部應設帶空氣過濾裝置的通風口。
(3)為滿足微生物對溫度的需要,需安裝恒溫恒濕機。
(4)內外室都應在室中央安裝紫外線燈,以供滅菌用。
2. 培養室內設備及用具
(1)內室通常配備培養架和搖瓶機(搖床)。常用的搖瓶機有旋轉式、往復式兩種。
(2)外室應有專用的工作服、鞋、帽、口罩、手持噴霧器和5%石炭酸溶液、70%酒精棉球等。
3. 培養室的滅菌、消毒 同無菌室的滅菌、消毒措施。小規模的培養可不啟用恒溫培養室,而在恒溫培養箱中進行。
(六)普通實驗室
進行微生物的觀察、計數和生理生化測定工作的場所。室內的陳設因工作側重點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一般均配備實驗臺、顯微鏡、柜子及凳子。實驗臺要求平整、光滑,實驗柜要足以容納日常使用的用具及藥品等。
(七)實驗室其他要求
水、電、氣等的容量、布設、性能均應滿足實驗室工作的需要。
特殊要求
1、選址
三級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可與其他用途房屋設在一棟建筑物中,但必須自成一區。該區通過隔離門與公共走廊或公共部位相隔。
2、平面布局
a)三級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的核心區包括實驗間及與之相連的緩沖間。
b)緩沖間形成進入實驗間的通道。必須設兩道連鎖門,當其中一道門打開時,另一道門自動處于關閉狀態。如使用電動連鎖裝置,斷電時兩道門均必須處于可打開狀態。在緩沖間可進行二次更衣。
c)當實驗室的通風系統不設自動控制裝置時,緩沖間面積不宜過大,不宜超過實驗間面積的八分之一。
d)Ⅱ級或Ⅲ級生物安全柜的安裝位置應遠離實驗間入口,避開工作人員頻繁走動的區域,且有利于形成氣流由“清潔”區域流向“污染”區域的氣流流型。
3、圍護結構
a)實驗室(含緩沖間)圍護結構內表面必須光滑耐腐蝕、防水,以易于消毒清潔。所有縫隙必須加以可靠密封。
b)實驗室內所有的門均可自動關閉。
c)除觀察窗外,不得設置任何窗戶。觀察窗必須為密封結構,所用玻璃為不碎玻璃。
d)地面應無滲漏,光潔但不滑。不得使用地磚和水磨石等有縫隙地面。
e)天花板、地板、墻間的交角均為圓弧形且可靠密封,施工時應防止昆蟲和老鼠鉆進墻腳。
4、通風空調
a)必須安裝獨立的通風空調系統以控制實驗室氣流方向和壓強梯度。該系統必須確保實驗室使用時,室內空氣除通過排風管道經高效過濾排出外,不得從實驗室的其他部位或縫隙排向室外;同時確保實驗室內的氣流由“清潔”區域流向“污染”區域。進風口和排風口的布局應使實驗區內的死空間降低到最小程度。
b)通風空調系統為直排系統,不得采用部分回風系統。
c)環境參數:相對于實驗室外部,實驗室內部保持負壓。實驗間的相對壓強以-30Pa~-40Pa為宜,緩沖間的相對壓強以-15Pa~-20Pa為宜。實驗室內的溫、濕度以控制在人體舒適范圍為宜,或根據工藝要求而定。實驗室內的空氣潔凈度以GB 50073—2001《潔凈廠房設計規范》中所定義的七級至八級為宜。實驗室人工照明應均勻,不眩目,照度不低于500lx。
d)為確保實驗室內的氣流由“清潔”區域流向“污染”區域,實驗室內不應使用雙側均勻分布的排風口布局。不應采用上送上排的通風設計。由生物安全柜排出的經內部高效過濾的空氣可通過系統的排風管直接排至大氣,也可送入建筑物的排風系統。應確保生物安全柜與排風系統的壓力平衡。
e)實驗室的進風應經初、中、高效三級過濾。
f)實驗室的排風必須經高效過濾或加其他方法處理后,以不低于12m/s的速度直接向空中排放。該排風口應遠離系統進風口位置。處理后的排風也可排入建筑物的排風管道,但不得被送回到該建筑物的任何部位。
g)進風和排風高效過濾器必須安裝在實驗室設在圍護結構上的風口里,以避免污染風管。
h)實驗室的通風系統中,在進風和排風總管處應安裝氣密型調節閥門,必要時可完全關閉以進行室內化學熏蒸消毒。
i)實驗室的通風系統中所使用的所有部件均必須為氣密型。所使用的高效過濾器不得為木框架。
j)應安裝風機啟動自動聯鎖裝置,確保實驗室啟動時先開排風機后開送風機。關閉時先關送風機后關排風機。
k)不得在實驗室內安裝分體空調器。
5、安全裝置及特殊設備
a)必須在主實驗室內設置Ⅱ級或Ⅲ級生物安全柜。其安裝位置應滿足6.3.2.5 d)中的要求。
b)連續流離心機或其他可能產生氣溶膠的設備應置于物理抑制設備之中,該裝置應能將其可能產生的氣溶膠經高效過濾器過濾后排出。在實驗室內所必須設置的所有其他排風裝置(通風櫥、排氣罩等)的排風均必須經過高效過濾器過濾后方可排出。其室內布置應有利于形成氣流由“清潔”區域流向“污染”區域的氣流流型。
c)實驗室中必須設置不產生蒸汽的高壓滅菌鍋或其他消毒裝置。
d)實驗間與外部應設置傳遞窗。傳遞窗雙門不得同時打開,傳遞窗內應設物理消毒裝置。感染性材料必須放置在密閉容器中方可通過傳遞窗傳遞。
e)必須在實驗室入口處的顯著位置設置壓力顯示報警裝置,顯示實驗間和緩沖間的負壓狀況。當負壓指示偏離預設區間必須能通過聲、光等手段向實驗室內外的人員發出警報.可在該裝置上增加送、排風高效過濾器氣流阻力的顯示。
f)實驗室啟動工作期間不能停電。應采用雙路供電電源。如難以實現,則應安裝停電時可自動切換的后備電源或不間斷電源,對關鍵設備(生物安全柜、通風櫥、排氣罩以及照明等)供電。
g)可在緩沖間設洗手池:洗手池的供水截門必須為腳踏、肘動或自動開關。洗手池如設在主實驗室,下水道必須與建筑物的下水管線分離,且有明顯標志。下水必須經過消毒處理。洗手池僅供洗手用,不得向內傾倒任何感染性材料。供水管必須安裝防回流裝置。不得在實驗室內安設地漏。
6、其他
a)實驗臺表面應不透水,耐腐蝕、耐熱。
b)實驗室中的家具應牢固。為易于清潔,各種家具和設備之間應保持一定間隙。應有專門放置生物廢棄物容器的臺(架)。家具和設備的邊角和突出部位應光滑、無毛刺,以圓弧形為宜。
c)所需真空泵應放在實驗室內。真空管線必須裝置在線高效過濾器。
d)壓縮空氣等鋼瓶應放在實驗室外。穿過圍護結構的管道與圍護結構之間必須用不收縮的密封材料加以密封。氣體管線必須裝置在線高效過濾器和防回流裝置。
e)實驗室中應設置洗眼裝置。
f)實驗室出口應有發光指示標志。
g)實驗室內外必須設置通訊系統。
h)實驗室內的實驗記錄等資料應通過傳真機發送至實驗室外。